距离论坛开幕还有:

2022年10月9-10日

中 国 • 成 都

中原石油工程成功研发“集群化综合录井仪”

时间:2020-08-31 09:27 来源:中国石化新闻网 点击:

张德安在办公室轻点了一下鼠标,远在40公里之外、正在钻进的油田重点井——部19井的实时录井资料,刹那间便全部呈现在眼前……

“钻井现场如果安装了‘集群化综合录井仪’,即便是万里之外非洲市场的实时录井资料,我们在这儿也能看得一清二楚,在办公室里对钻井施工进行超远程实时‘会诊’、操控和指挥,将不再是神话。”8月23日,张德安自信满满地说。

张德安,录井公司录井仪器研发专家,颠覆传统录井模式的“神器”——“集群化综合录井仪”由他领衔的团队研发。

传统录井模式必须改变

在油气井钻探过程中,实时录取相关参数,以判定井下工况、岩层属性、油气显示等实况,第一时间指导调整钻井进程,是录井作业的使命。一直以来,录井作业被誉为油气勘探开发的“眼睛”。

近年,随着国家储气库群的建设、钻井人工岛的推广,以及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的开发,“在只有数个篮球场大小”的狭窄空间里密集部署多个钻井平台同时施工的“井工厂”模式应运而生。这使得传统的分散型录井模式暴露出巨大不足。

在传统录井模式中,每一台钻机必须配套一栋录井仪器房,“一对一”录取资料。这种尺寸比标准集装箱“只小一号”的仪器房内外遍布仪表、设备、电缆线、信号线,占地多、用人多,增加了成本;仪器房之间形成“信息孤岛”,数据不能精准比对,参数无法及时优化;高级别专家不能实时指导钻井作业……

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。传统录井模式与‘井工厂’钻井模式不匹配的状况必须改变。”录井公司副经理李油建说。

在技术创新的“无人区”勇毅前行

2015年,“集群化综合录井仪”研发项目上马。万事开头难,一点不假。因该科研项目是国内首创,接手任务31天,竟没有一丁点进展,当时才45岁的张德安愁得两鬓青丝开始泛白。

偶然间的一次抬头,望见墙上的空调挂机,灵感一瞬间涌满张德安的脑海——空调能“一拖三”,录井仪就不能“一对多”吗?

思路由此产生,大家兴奋得一连几天不眠不休。他们趁热打铁,往来于研究室与各井场,于风餐露宿中勾勒出了“一对三”“一对五”直到“一对十”,集“大容量数据处理”“多线程任务”于一体的“集群化综合录井仪”的雏形。

“井工厂”内,电磁源干扰多,折射干扰多,复杂环境中录井信号如何过滤和增强,又成了一座难以逾越的“山”。

千百次失败,又千百次执着钻研。

张德安团队研发出了“智能绕障”“智能跳频”等应对技术,将“拦路虎”一一斩于马下。

在近3年时间里,中原录井人跟研发中的断点、堵点、痛点“死磕”,在录井技术创新的“无人区”勇毅前行。

2017年9月至2018年年初,一台设备同时录取10口井资料的新“综合录井仪”连续进行前期现场应用,成效显著。2018年5月,该研发项目第一期成果顺利通过了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鉴定。

“神器”还是个创效“利器”

2018年6月至今,中原录井人又连续攻克了“跨网络间信息传输与操控”“多线程任务高速传输处理”“意外断网数据恢复”等一大串难题。

一个“剪去”了传统数据线,依托“互联网+”技术实现钻井现场信息全面感知、自动采集、智能组网及跨网数据共享的全新工作平台——“集群化综合录井仪”诞生了,在行业内首次实现了现场录井由“单井评价”向“区域性标准化综合评价”模式的转变。其“立体式”储层剖面展布和超远程操控指挥,进一步保障了对“井工厂”内钻井施工的优化和各类风险的有效控制。

“该技术整体达到国际领先水平,其成功研发,颠覆了传统作业模式,填补了国内空白,还为降本增效作出积极贡献。”李油建表示。

以“1对10”模式计算,新平台占地面积、用工量仅为传统模式的十分之一和六分之一,作业、搬迁、安装时效以“倍”数量级提升,运营成本被大幅度拉低,仅在近年的现场验证中,就已产生效益3000余万元。

“未来大规模投入使用,必定能为企业节省数亿元量级的支出。”李油建测算。